全国优秀教师 马丽霞
查看人次:8285 发布日期:04-27 分享到:马丽霞,女,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带头人,液压气动工程师,河北瑞福祥股份有限公司特聘机械制造工程师。2008年,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赴新加坡理工学院高职教育理念学习。历任机械制造专业多门专业课程,多次组织及指导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答辩工作,教学质量多年优秀,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与产学研工作,主研省部级课题12项,主编教材5本,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成果获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设计研究成果获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中央财政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河北省级示范重点建设专业。
一、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
30余年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曾承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多专业的教学任务;讲授了《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设备控制技术》、《金属工艺学》、《数控加工技术》、《汽车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基础》等多门课程;指导课程设计、毕业实习(赴中国一拖)、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等工作;组织学生赴芜湖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恩布拉斯雪花压缩机制造有限公司、石家庄水泵厂、邯郸制氧机厂、长征汽车制造厂等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并深入企业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指导。
在教学中,积极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采用“展开思维教学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运用“探索研究性学习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效果良好。十分注重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曾带领机制专业教师进行“课程综合化”实践与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中,紧紧围绕工艺设计为主线展开教学。
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带领教学团队指导每位学生完成典型件工艺设计任务,选择机床、刀具、夹具、量具,并对机床附件、专用夹具进行设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购料—机加工—装配成小产品,多次成功指导学生设计并制造出自己的第一批新型小产品,并撰写了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
机械制造教学团队十分重视专业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加强专业与企业的合作与联合办学。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有3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成功在河北瑞福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建立“厂中校”,使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受益。
二、专注专业建设与改革
机制专业教学团队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织成立了以专业对口行业企业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完善其运行制度及体系,共同建设专业、制定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育技能人才,共同革新生产技术,共同指导学生就业,共建共享师资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专业建设上了新台阶。
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博取国内外专业改革先进经验,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结合专业调研与讨论结果,明确了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一主线五阶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专业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的岗位能力形成过程,实现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对本专业职业岗位的“认知→理解→融入”,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自始至终贯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思想,使学生从进校伊始就接触企业,通过对校办工厂、合作企业和顶岗实习企业的层次递进式参与,使学生专业能力与岗位能力全程融合,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同时,深入理解企业的生产与组织。2011年12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课程建设及师资培养工作中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与团队一起曾多次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多方调研,共同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学生能力结构,联合设计课程体系,确定和规划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校企合作大平台下,实现了课程设置和工作过程的紧密结合、和岗位标准要求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专业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取得“双证书”,并顺利步入就业岗位。
带领专业教师一同进行校企联合课程建设与改革,重点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辐射带动其他课程改革。核心课程实现了以轴→箱体→异形件三类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每类零件从简单到复杂,按照图样分析过程、工艺分析过程、工艺方案制定过程、工装设计与选择过程、产品质量检验与分析处理、生产组织过程的机械制造工艺流程为主线,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并将职业素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积极进行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与完善:主研了省级精品课程《机械制造技术》,省级精品课程《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主持了院级精品课程《设备控制技术》。《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设计》获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学院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非常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让教师到企业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承担生产、科研任务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及时了解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带动高职院校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四、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机械制造教学团队,积极配合学院完成了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和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对原有相应的实训(实验)室进行了整体规划与扩充。公差实验室进行了整体规划布局,增添了大量的精密测量仪器与工厂常用量具,新增了职业技能鉴定项目机械产品检验工,完成了液压、气压实验室的整体规划项目,对原有试验台重新进行了调整、维修与维护,中央财政支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400万项目,于2011年7月6日立项,到目前为止,所有设备已经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
带领团队完成实训基地设备调试及维护工作,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正努力完善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积极建立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和组织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调控体系和规范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同时,组织专业教师积极整理编写实训指导文件资料,加强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已经取得突出的成效。
五、科研成果
主研了GZU12B型刚进冷轧扭机组河北省建设厅项目,作为科研团队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机电类五年高职专业教学整体改革研究”、“中等专业学校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等多个项目的立项、研究和结题工作。“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多媒体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综合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机械制造技术与网络课程”分别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发表了“机械化开采端头支架设计研究”;“基于工学结合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精品课程的开发”;“KX-300P数控磨齿机及磨齿工艺”《制造技术与机床》等多篇论文。主编《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学习实验导》等教材。
六、工作兢兢业业,教学为人师表
1997年-2012年担任机制教研室主任期间,兢兢业业,敬业奉献,注重传、帮、带,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教研室由原来的单一的机械制造专业,发展到今天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三个专业并行前进的新格局,成立了由社会同行与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这三个专业的指导和建设工作。机制教学团队与近十家企业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同泊头齿轮泵厂(河北恒盛股份有限公司)、泊头仪表厂(河北恒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联合办校;为邢湾工业园区多次进行技术培训,为邢台电厂、路桥公司等单位员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良好的工作业绩离不开优秀的教学团队,在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注重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强化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自己首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能够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师风,感染教育机制教学团队教师。经常与团队教师座谈交心,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加自觉的爱生如己,为人师表。多次组织教学团队教师赴兄弟院校学习教书育人的先进经验,经常性的组织开展集体备课、观摩评教等教研活动,深入探讨教育理念,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总结授课经验,积极帮助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大赛。由于措施得力,本教研室刘小凡、张晓芳、杨丽云、李彩凤等多位教师先后获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一、二等奖。除此以外,还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安排教研室教师脱产到相关企业去锻炼,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依托省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设备,科学安排教师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生产性实习活动,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学校科研课题,提高了教研室整体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等。机制教研室拥有两门省级精品课《机械制造技术》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两门院级精品课《设备控制技术》,《三维造型设计》。《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网络课程分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三等奖。